自今年5月印巴冲突爆发以来,中国武器装备频频成为国际关注焦点,相关出口信息也不断增多。
然而在缅甸,一架价值数千万美元的FTC-2000G战斗机执行空袭任务时,竟被一枚成本低廉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,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美国“防务新闻”网站随即披露,这竟是一场中国制造“内战”:被击落的“枭龙”战机和击落它的FN-6导弹,都出自中国制造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难道我国的外贸武器神话要破灭了?
舆论风暴
2025年6月10日,缅甸实皆省上空的一声爆炸,瞬间点燃了国际舆论场。
美印媒体几乎在第一时间锁定“中国因素”:美国《防务新闻》援引匿名消息源称,“缅甸空军的枭龙战机被中国制造的FN-6导弹击落”。
展开剩余87%印度《经济时报》则添油加醋地宣称,“这是中国武器在实战中的重大失败,标志着中巴联合研发的神话终结”。
更有西方智库抛出所谓“军售信誉危机”论,声称中国武器“质量不可靠”。
可到了6月11日,缅甸军方公布的残骸照片显示,被击落的战机并非枭龙,而是中国出口的FTC-2000G教练机。
技术分析进一步证实:该机发动机型号与枭龙完全不同,且机身编号显示其属于缅甸空军训练部队。
至于击落导弹,缅甸国防部明确表示,这是2015年从中国正规采购的FN-6,后因仓库被袭落入地方武装手中。
这一事实彻底击碎了美印媒体的炒作,所谓“中国武器自相残杀”,本质上是缅甸政府军自身管理漏洞导致的悲剧。
技术真相
FTC-2000G作为中国航空工业贵飞公司研发的多用途飞机,其设计定位本就与枭龙截然不同。
这款由歼教-9改进而来的机型,主要用于飞行员训练和低空对地攻击,最大航程2400千米,可挂载3吨武器,但缺乏先进的空战雷达和中距导弹能力。
缅甸空军因军费拮据(2024年军费仅占GDP的2.3%),不得不将其改装为攻击机,携带铁炸弹执行低空轰炸任务,这使其成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天然靶子。
而FN-6导弹的表现则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,作为中国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,其16公斤的重量和70%的命中率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,马来西亚、巴基斯坦等国均有采购。
但在缅甸战场,这款导弹却因特殊的扩散路径成为争议焦点:2024年克钦独立军从缅军仓库缴获的50枚FN-6,包装箱上清晰印有缅军标识。
这种“以彼之矛攻彼之盾”的现象,恰恰暴露了缅甸政府军后勤管理的混乱,而非中国军售政策的问题。
缅甸困局
缅甸空军的悲剧,本质上是其长期军事战略失衡的缩影,自2021年军事政变以来,政府军战机出动频次暴涨300%,日均执行2-3次轰炸任务,但军费投入却持续萎缩。
这种“高强度使用与低强度维护”的矛盾,导致机队妥善率急剧下降——2024年1月,另一架FTC-2000G就因维护不足在训练中坠毁。
更严峻的是,缅甸空军飞行员训练严重不足,其航线规划和战术动作几乎被地方武装摸透,成为移动的活靶子。
在武器选择上,精确制导炸弹单价高达数十万美元,这对于军费捉襟见肘的缅甸来说无异于奢侈品。
因此,飞行员不得不驾驶战机以几百米的超低空飞行,手动投掷铁炸弹,这种战术在二战时期或许有效,但在FN-6导弹面前却脆弱不堪——该导弹600米/秒的速度,让飞行员根本来不及跳伞逃生。
更讽刺的是,地方武装还将缴获的FN-6与黑市购买的美制“标枪”导弹结合,改装农用无人机实施反制,形成了“低成本对抗高消耗”的奇特战术。
国际博弈
这场事件中,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,当缅甸政府军使用中国武器时,他们大肆渲染“中国武器引发内战”。
但当塔利班用美制悍马攻击美军、泰国将“标枪”导弹倒卖至缅北时,这些媒体却集体失声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印度媒体长期炒作“枭龙停飞”,但缅甸空军的实战记录却狠狠打脸,2023年1月,缅甸枭龙战机曾越境轰炸印度境内的钦族武装营地。
中国在此次事件中的立场始终明确:外交部多次强调“未向非国家行为体出售武器”,并指出FN-6的扩散主要源于战场缴获和第三方仿制。
这一立场在苏丹内战中同样得到印证——2023年苏丹叛军使用缴获的FN-6击落政府军米格29SE战机,而这些导弹同样来自苏丹政府军的仓库。
美印媒体的炒作,折射出其对中国军贸崛起的焦虑。
以枭龙战机为例,缅甸采购的Block2型单价仅1600万美元,而阿塞拜疆采购的顶配版却高达1.15亿美元,这种“按需定制”的模式,打破了西方军售“一刀切”的传统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正在改写国际认知:巴基斯坦使用FN-6在边境击落印度无人机,伊拉克采购枭龙Block3组建新空军。
这些案例都证明,中国武器的性价比与可靠性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。
参考文献
中时新闻网——2025-06-11《缅甸叛军肩射飞弹击落军政府JF-17战机》
发布于:辽宁省大时代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